尽管移动学习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且得到企业与个人学习者的青睐,但人们仍旧对移动学习的应用和发展存在诸多担忧。
移动设备适合学习吗?
虽然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已成为每日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东西,但它适合进行学习吗?
据互联网研究机构Pew Institute 2013年的调查,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活动包括收发文字信息(81%)、上网(60%)、收发电子邮件(52%)、下载Apps(50%)、导航或其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49%)、听音乐(48%)、视频通话或聊天(21%)、签到或分享位置信息(8%)。
另一家IT研究公司Gartner Group 2013年的调查显示,人们在平板电脑上花费的时间中,50%用于娱乐(包括玩游戏、阅读、看电视、听音乐或电台),26%用于沟通(收发电子邮件、访问社交网站),15%与个人效率相关(编辑视频、写博客等),9%用于查找信息(查看新闻/天气、产品服务)。
由此可见,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目前真正用于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时间都很少。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传统上对“学习”的狭义理解,将学习看作是个人经由社会互动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那么学习就是普遍存在的,上述诸多活动都可能与广义的学习相关,例如,收发信息、与人沟通、上网、使用社交网络等。
对此,ASTD主席托尼•宾厄姆在与玛西娅•康纳合著的《新社会化学习》一书中指出,人们要转变观念,以更为宽泛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同样,公司培训也需转型和变革,因为仅靠正式培训并不能满足组织及个人的学习需求,需要充分利用更多的随机学习机会,通过在工作中、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
因此,移动学习与社会化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它将成为企业学习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碎片化、浅阅读是否会影响体系化、深层次学习?
互联网研究者尼古拉斯•凯尔(Nicholas Carr)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提出了对网络学习的担忧。的确,基于个人的体验,我也对碎片化、浅阅读能否真正学习有所担忧。
但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不仅因为这是时代大趋势、不可逆转,是“新人类”的学习方式,而且因为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深度学习体验其实各有利弊,并不存在谁替代谁或非此即彼的问题。相反,多种学习方式应并存,学习者需根据目的和场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技术与方法。因此,使用包括移动学习在内的新技术,恰恰是我们在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正如托尼•宾厄姆和玛西娅•康纳所说,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重要的不是看你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有多大的知识网络,以及能否按需学习和自主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社会化学习就变得特别重要。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吗?
在Gartner Group 2012年发布的教育技术周期图(hyper cycle)中,BYOD、私有云计算、混合云计算、HTML5等与移动学习相关的技术,均处于期望值最高处。据估计,前两项技术有望在2~5年内达到生产力高原,后两项则需5~10年。
据我个人观察,目前大家对移动学习的确热情高涨,但更多地是“说的多,做的少”,真正践行并有效利用移动学习的企业和学习者并不多,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一些产品或应用不仅功能有效,学习体验与效果不佳,而且相对于潜在的需求和应用空间,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导致近年来移动学习技术与产品、应用快速发展,几乎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按照罗杰斯(Rogers)提出的“技术扩散”模型,我认为,移动学习目前处在由“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向“主流应用”过渡的阶段,其中面临一个“跨越鸿沟”的巨大挑战。基于我今年5月份从人才开发协会(ATD)的国际会议暨展览(即ASTD 2014 ICE)上的观察,我甚至乐观地预计,2014-2015年,我们也许可以亲身见证这一跨越!
那么,企业在应用移动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呢?有没有哪些成功案例?请关注我近期的文章《移动学习的关键成功要素》,也许可以为你有效地应用移动学习提供行动指南。
总之,在一片狂热之中,保持理智、冷静思考、选准策略、积极行动,才是一种睿智。
注:本文节选自邱昭良博士发表在《培训》杂志2014年第5期上的文章《移动学习的应用策略》,略有修改,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