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的项目组,对参会的高职学校、中职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这个项目是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中央电大牵头承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安博教育集团和北京希普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六家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项目。项目在规划时,是作为新时期保证国家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提出来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三年多的实施,项目进入了推广应用并且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因此从今年初开始,我们陆续遴选了一些学校进行分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去年9月份在电大系统里选择了第一批,今年5月份在电大系统选择了第二批,今年8月份在职业教育系统选择了第三批试点单位。
今天到会的主要是职业学校的领导,我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谈一谈“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的具体进展和下一步分中心示范应用工作的安排。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一)《纲要》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部署
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将职业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进行了部署,如果把它简化、提炼,可以总结为四句话:
1. 关于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阐述:“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纲要》给出的理由是:(1)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因素。(3)加强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是给予高度重视的。
2. 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阐述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具有三个特点、实现两个满足。
三个特点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两个满足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于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 职业教育保障:“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具体就是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使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加大省级政府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加大对省以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财政转移支付等。
4. 如何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点,两条主线
一个重点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两条主线分别是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所谓改革创新就是要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所谓加强建设就是要围绕提高质量来加强内涵建设。对此《纲要》说的很清楚,要把学校工作和资源配置的重心放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上面。
(二)《纲要》颁布以来职业教育的进展
大家肯定还关心《纲要》颁布一年多来,职业教育有什么进展?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 改革发展的系统布局初显成效
《纲要》对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宏观部署,但如何让这些部署变成具体措施需要教育系统制定进一步的方案。为此,从去年开始教育部先后起草了职业教育的专题规划:《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年)》,把教育规划分成五年、十年的任务逐项加以落实。现在可以这样讲,这个系统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行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去落实。
2. 改革创新翻开新的篇章
去年教育部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路”,这两个会议向职业教育战线、向全社会传递了四个信号:(1)职业教育要从过去更多注重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转变。(2)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目标是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4)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环节仍然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向社会传递的这四个信号,特别是最后一个,就是要强调,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如果不能够落到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改革最终也很难让学生受益。我们传递这些信号就是让大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教育、教学最核心的部分上来。这四个信号是对职业教育战线的动员,同时也是向社会的承诺。
3. 制度建设迈入快车道
2010年以来,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方面印发了许多文件,有制度性的,也有指导性的。
基本的制度性文件有《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现在正在加紧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这些文件能让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声誉。现在正在启动的是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法》,还有校企合作的办法。这些制度性文件建设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宏观指导性文件有今年6月份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指导作用的意见》、8月份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9月底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不久前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粮食局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并且九部门在西安召开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希望进一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去年,我们还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等基本指导性文件。在规范办学方面,我们也印发了一些制度文件,如前不久发布的《2010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报告的主要内容。在国家督导报告发布前,教育部对八省(区)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了约谈,要求其对相关工作进行改进,力度很大。另外,我们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还印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第三年要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如何处理?这一直是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因此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家出台了这一文件,来解决安全事故的处理问题。
以上这些文件全都发布在教育部网页上,各地也都转发了。今天在这里要提醒一下,教育部这些文件出台以后,大家要抓紧学习、落实。以往没有这些文件,所以各个学校自己订立一些办法并参照执行。有了这些文件,学校的办法要作出相应修改。
4. 基础能力建设跨上了新台阶
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都属于基础能力建设的项目。高职200所示范校、骨干校现在已经全部确定;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1000所,目前已评审确定了667所,还有300多所明年最后确定。这是基础能力建设的第一个方面。
除了示范项目,还有优质特色学校共1000所,每一所中西部地区的学校资助1000万,东部地区的学校是600万,也是去年开始实施的,这是基础能力建设的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中职和高职。去年支持300所学校建成了实训基地,今年要支持700所。
第四方面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昨天这个文件已经正式签发,“十一五”期间每年下拨1亿,“十二五”期间每年下拨5亿,全国要支持培训45万名教师。
我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基础能力建设”的概念。大家知道国家的财政体系是“分灶吃饭”,按照分工,职业教育归属地方财政,主要由地方人民政府拨款。“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持了大约几千万;“十一五”期间中央加大了支持力度,总共支持了120多亿;“十二五”总体的中央财政支持数据还不知道。但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费就已经超过80亿,就是说,仅这一年中央财政给职业教育的支持已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2/3,可见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基础能力建设还包括队伍建设。大家知道,任何改革最后都要人去完成,人是最宝贵的。在职业教育这支队伍里,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所以我们有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但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战线来说,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关键力量是校长。不敢说一个好校长一定能够成就一所好学校,但是,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校长,这就是校长的作用。因此,教育部直接组织了对职业学校校长的轮训,2010年对200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进行了轮训;今年,对这些国家级重点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了轮训,目前已轮训1000多人,希望到年底能够实现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的全部轮训。今年同时也启动了对高等职业学校校长的轮训,已举办了一期,本月底将举办第二期。通过对校长的轮训,能推动职业教育战线的改革,因为一个学校的校长有没有眼界,有没有水平,有没有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每一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5. 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事业发展通常指规模。当前无论对于中职还是高职,我们的生源都开始减少。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2001年是谷底,招生不到400万人,398万;到2009年,招生868万,原本预计在这之后会开始下降;不过,2010年招收了870万,成为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从今年开始已经明显感觉生源较大幅度地下滑。因为适龄人口少了,我国18岁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从2008年开始下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按道理在这之前就开始下降了,再加上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高中毛入学率已经上来了,现在综合看来职业院校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已经不太可能了。今年很多地方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多于报考人数,这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所以,要向社会传递“职业教育要从注重规模扩大向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转变”这一信号。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至少20年),职业教育规模继续扩张是不太可能的,整个教育战线,尤其是职业教育战线关注的焦点要放在质量和内涵上。这是进入历史新阶段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逐年增加。前两年一夜之间东部地区开始缺劳动力,后来延续到中部,现在连西部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所以,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进入劳动力短缺时期后,职业教育的时机快到了,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自己的品牌。
(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办学条件方面,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里最薄弱的环节。
2. 教师队伍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例已逼近30:1,这是数量短缺;职业教育教师既需要理论素质,又需要动手能力,但现在这类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这是质量短缺。
3.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世界各国都如此。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还没有制度的突破,合作还是靠人脉关系牵线搭桥,这是不可持续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4. 教学基本建设差距仍然很大。
教学基本建设就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包括今天要讨论的教学信息化建设。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过去一两年职业教育贯彻《纲要》的进展很大;另一方面,困难仍然很多,形势仍然很严峻,与进入历史新阶段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进展
在谈项目进展前,先谈一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这个项目的实施正是体现了《纲要》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纲要》的保障部分专门有一章阐述教育信息化,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我想,这句话既是判断,同时也是对过去20年信息技术改革的总结,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习惯。《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有三句阐述:第一是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三是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我对“教育信息化”核心思想的体会可以凝练成两个词,第一是共享,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第二是服务,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一方面要为大家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大家享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才是教育活动的精髓。
因此,长期以来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一直在追求一个理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各所学校、各个教育资源的拥有者都汇聚到此,通过共享、合作、竞争,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和服务。我将这种理想称为“教育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今天开会所讨论的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就是破解猜想、追求理想的一次尝试。
接下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项目取得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进行技术应用的探索。很多企业和学校也进行过类似的探讨,我们在借鉴别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稍后单从凯教授会向大家报告相关进展。我们希望通过建设这样一个跨行业、跨区域、分布式的国家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目前国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每个学校都有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一个个没有连通的岛屿,无法进行交流,更难以共享,现在从软件条件上我们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
第二,制定资源整合的规范和标准。九十年代初政府部门就开始组织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我也是亲历者、组织者之一。当时国家投入很多经费进行建设,但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很多软件的底层技术不一致,使得这些软件的兼容很难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和使用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由于资源分类、元数据标注处理不规范,资源粒度大小方面的差异,导致检索、使用起来很困难。虽然大家开发了大量的软件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可重用性还是比较弱。“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关于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范和标准,教育资源加工入库的过程中,将很多现有资源重新进行了拆分、编目,把它变成大家方便查找、可以重复使用的“零件”,让每一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零件”组装成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
第三,探索共享机制。机制设计的目的是要解决资源整合的方式、途径和意愿问题。就是说,我们搭建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首先大家要有意愿将资源汇聚到平台上来,否则平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第二,用什么方式和途径促成意愿,这些方式和途径又不会给资源拥有单位带来太大负担?我想除了有共享的思想境界以外,关键要有利益的纽带。解决方法和途径主要是技术和机制,既要有行政手段,也要有市场机制。但是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会影响可持续性,所以,这一次项目组特别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的手段,通过总中心和分中心机制来促成大家的意愿。总中心和分中心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总中心和分中心彼此平等,共同组成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中心,大家是一个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利益共同体。我们希望利益共同体在初期更多地通过无偿活动来探索机制,逐步走向有偿。通过试点慢慢形成机制后,让每个参与进来的单位获得相应的收益。
第四,力求创新服务模式。大家通过统一构建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来实现共享才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低成本、低投入。但是假如只有一个平台,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肯定要差一些的。因此,“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采用“一个平台+N个数据库+N个网站”的模式提供服务。即底层使用统一的平台架构、资源分类和元数据标准,外在呈现为N个专业化的数据库、N个应用网站。这样既可以满足底层互通问题,又解决服务的个性化、针对性问题。比如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都是有其特定内容、特定形式的,我们就分别用不同的专题资源库、专题网站来展开服务。
三、分中心典型应用示范工作安排
(一)职业学校分中心典型应用示范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实施,目前项目进入了推广应用并且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这一次面向职业学校进行第三批分中心典型应用示范,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1. 希望通过应用示范来进一步验证、修改和提升整体设计。平台的前期设计、论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汲取了电大系统三十年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可以说,在全国范围,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电大系统是最权威的,它不仅有理论的探索,更拥有几十年的可贵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就是教育部、财政部将这个项目交给中央电大来牵头的原因。但即便如此,资源中心平台还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希望通过试点来检验我们的设计还有哪些不完善,从而进行改善和提升。
2. 通过试点进一步汇集资源。资源中心平台应该是一个超市,只有拥有相当的资源,平台运行才会有活力。谁愿意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商品由提供者自己说了算,由平台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流程。通过试点就是要进一步汇集资源,每一个试点单位都是平台上资源的提供者,同时可能又是资源的使用者。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让每个学校拥有的优质资源为更多的学校所用,提供资源的学校也能因此得到合理的回报。
3. 通过试点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前期我们根据课题组多年积累的经验构思了若干服务方式,但是我想,服务方式的创新最主要的源泉来自用户。这一次通过职业学校试点,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创造出适合国情、适合学生,甚至适合社会成员的服务方式。
(二)对于参与试点工作学校的希望
作为职成司的负责人,对于参与试点工作的学校,我想提出三点希望:
1. 希望参加试点的学校把自己作为项目的研究者之一来看待。构建共建共享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希望大家在参与下一步试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为学校的信息化打下基础,同时为项目的完善贡献力量。
2. 希望大家把参与试点作为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共享问题已经探索了几十年,“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就是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一定是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多,相关方面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出现问题就要与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来研究原因,看在现有条件下和政策环境下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取得突破和进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出现得少,说明前期的设计比较周到,但同时也预示着单位之间合作出现新突破的可能性就小。我希望问题少,大家也要认真对待;问题多,大家更不要嫌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取得突破的过程,就是取得进展的过程。
3. 希望大家把参与应用示范的过程作为推进所在单位、所在学校、所在地区信息化的过程,作为探索新的信息化路径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比较靠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示范校建设里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很薄弱;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领导很少甚至没有参与信息化的经历。所以,大家在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的过程中感觉难度大,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畏难情绪。因此,我们专门针对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成立了一个协作组织,希望这些学校共同联手开发信息化资源,进而进行学校信息化进程的整体设计和布局。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目前就国内来说是不落后的,中职学校参与项目的过程也是锻炼学校队伍、提升学校理念的过程,是接触当前教育领域信息化最前沿理念的过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每个学校中央财政有一千万的投入,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大家要明确财政投入的用途应该指向教育教学过程,即软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同期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项目,今年年初经专家组评议确定了17个项目开展立项建设工作,我也参加了论证。这17个项目中,每一个都有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单位参加,大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对国家和战线都很负责,我觉得应给予表扬和肯定。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因为这些学校没有亲历过教育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运行,只谈理论是没用的,这个遗憾可以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逐步得到修补。我只希望我们的高职学校,尤其是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学校,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把项目积累的好经验学过去,用到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中去,使资源库建设得到快速提高,不用再走冤枉路。当然,这个快速提高的过程主要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最后,我想做两个解释:
第一、大家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执行主体有变化。(1)推广建设职业学校分中心的文件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这个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交给课题组来完成的,课题到现在为止已接近完成,要进行推广了。我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完善成果,并通过试点进一步检验项目的目标是不是完成了。这个项目不是中央电大、清华大学几个学校自己做的一个项目,这是花了纳税人的钱、使用了中央财政经费的项目,我们要保证这个项目圆满完成,所以由职成司发布这个文件。(2)会议由项目组通知。这是惯例。项目的日常工作由项目组执行,包括通知会议。(3)合同与泛在时代公司签订。大家知道,两个法人主体之间才能发生法律关系,项目不是法人主体,我也不是,都无法和大家签署有约束力的协议。泛在时代公司是承担单位(中央电大)下属的法人实体,以这种身份与大家签署协议、发生法律关系正是保护大家的利益。如果发生法律纠纷,就向法人提起诉讼。由于涉及项目运行,情况较复杂,将来正式成立国家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后,就是国家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跟全国各地的分中心发生法律关系。所以请大家放心。
第二、会员制涉及的会员费去向何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同时中央电大也可以向大家保证,在项目运行期间所有的运行费用不会从会员费中提取一分钱。会员费用来鼓励大家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鼓励大家不断地改进资源。会员费金额是高职十万、中职五万,这笔钱统一成为所有分中心的资源共享基金,它的分配取决于每一个学校提供的资源,如果提供的资源质优,使用率比较高,一年以后的回报可能是三十万,甚至五十万。如果学校没有向资源中心提供资源,或者即使提供了资源但没人使用,可能就一分钱没有,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机制,提供与不提供资源一个样,提供好资源与提供差资源一个样,谁还愿意提供好的资源?要想使用优质资源该到哪里去找?所以,一方面各院校作为分中心参与到机制里来,则享有中心提供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如果分中心提供优质资源,还可以获得经济回报。
无论如何,资源中心的建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课题组的同志们也花费了大量心血,贡献了很多智慧。资源中心的进一步建设需要在座各位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参与,争取在破解这个教育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上有所贡献。这既是对继续教育的贡献,对职业教育的贡献,也是对国家整个教育系统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1年11月15日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