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40年,人工智能教师将司空见惯,教师职位将缩减70% 。” “技术对教育来说,只是底层支撑,核心还是要凸显课程和学习者。” “翻转课堂就是O2O的形式,其本质是混合式学习。” …… 在7月22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众多教育学者、校长分享了他们对于未来教育、教育科技、创客教育等的实践和思考。 张治:2040年,学校的8个特征 上海电教馆馆长 学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还处于农耕文明,这一时期知识短缺,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教育的功能是传递知识,学习的形式以求学为主。2.0时代进入工业文明,学校要适应工业革命时代的劳动者需求,这一时期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教学走向大众化,班级授课制应时而生。 到了后工业时代,学校也升级为3.0版。这一时期有海量的信息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对称,个性和创新成为时代的标志,学习不再成为生存必需,学校概念越发模糊化,“教”与“学”的角色边界不清,跨界成为新常态。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机时代,手握一个只能终端,随时随地都可获得一个所要想的解决方案”。张治预测,2040年的学校将呈现以下8个特征。 1.学习自适应普遍运用,学习个性化真正实现; 2.教学模式将发生颠覆,教学的效率将大为提高; 3.人工智能教师将司空见惯,教师职位将缩减70%,剩下的30%都是有爱和温度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不是单纯的讲师; 4.可植入设备将大行其道,现有课程中50%将消亡; 5.众智学习将成为常态,创客空间就是教学空间; 6.学生的归属感将会逐渐消失,跨校、无校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分散在田间地头、乡野山村,工厂间、咖啡馆都可以学习; 7.学校设备普遍智能化,教师将向学生学习; 8.大规模考试将消亡,过程即结果,基于大数据的而评价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规划学生的未来。 焦建利:重读本杰明·布鲁姆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在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影响至今。依据难度,教育目标由低至高分别是识记(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造(creating)。 “传统教育在课堂里只完成了‘识记’和‘理解’两个教育目标,实现的是知识传授,难度较低;而把难度较高的知识内化过程留给了家庭教育,但大部分家长都没法完成‘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教育目标,所以一对一课外辅导才应运而生”。 焦建利认为,翻转课堂正好把传统的教育模式颠倒了:“识记”和“理解”在课外完成,剩下的四个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作为翻转课堂的内容载体——微课,应该具有”短”(视频时间短)、“小”(主题小)、“精”(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学习效果震撼让人难忘)的特点。 唐晓勇:技术是学习的支架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常务副校长 “现在我们都在讲互联网,讲技术。但我要说,教育工作者眼里不要只看到技术,要看到学科,因为技术是学习的底层支撑,它是为学科课程服务的。”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开设了全球生态探究统领课程,把思维导图、社会化媒体、搜索分析、沪江CCTalk直播等技术运用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技术的定位是沟通媒介,它让优秀教师的资源直达每个孩子;技术也是脚手架,很多孩子以前难以达成的目标借助技术都能实现,比如基于实景的探究学习,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归纳学习,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跨学科学习笔记等等”。 唐晓勇强调,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校长、教师、学生、课程和技术都要应时而变。 对校长来说,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对教师来说,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是发展核心;对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数字时代儿童观;对课程来说,程序型课程要向项目型课程转变;对技术来说,底层支撑是本质,重点要凸显课程与学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