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高等教育也莫能幸免。在“互联网+”冲击下,一方面,大学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社会组成部门交叉渗透,促使知识生产、加工和利用的速度越来越快,双创教育的孵化成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双创教育也最大化塑造着大学的“互联网+”基因,使大学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互联网+”的本质:开放、共享、协同和平等。 首先,在“互联网+”新背景下,新技术和新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领创未来的双创人才是“互联网+”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在“互联网+”双创时代,类似“蚂蚁扳倒大象”的例子不胜枚举,创业型经济替代管理型经济逐步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最新特征。同时,借助互联网的链接,众创空间和分享经济在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创业过程中,创业型社会正逐步改变着管制型社会的诸多社会秩序,“互联网+”大学也不例外。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才突出的独立思辨和问题导向思维,坐言起行的执行力及掌握创建过程的领导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而这部分人才恰恰是“互联网+”大学弥足珍贵的种子选手。 其次,开放共享的双创课程和教学手段是“互联网+”大学的主要供给内容。双创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将会推动那些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将优秀课程进行在线分享,实现自身优势的辐射效应。 通过在线双创课程建设,大学的围墙将被彻底打破,一个无边界的全球校园和校友全生命周期学习网络将被构建。未来更加人性化的课程平台和开源课程的构建与传播将成为“互联网+”大学的常态。同时,纯粹知识讲授型教学手段也将被摒弃。学生的头脑并不是待填满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苗。“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知识的获取已经随处可见,大学应该做的恰恰是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将这些创新火苗点燃。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型学习及大数据技术都将推动“互联网+”大学教学手段的创新。 再其次,开放协同的双创管理机制是“互联网+”大学的重要支撑。双创教育要求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现有高校财政投入体制很难实现知识生产和转化的一体化,校企协同就可解决很多类似关键性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投资早期项目获得优先机会,对于学校来说,利用企业资金也助于孵化。另一方面,开放办学也解决了双创教育实践型创业导师的严重短缺。总之,开放协同要求大学体验删繁就简,只保留真正对学生教育起到贡献作用的部分,留下的将是更加精致而又实惠的大学教育精粹。双创教育窗口的打开,恰恰为“互联网+”大学探索开放协同的管理机制提供了最佳试验田。 最后,平等包容的双创文化是“互联网+”大学的精神内核。双创文化的实质内核是尊重首创,人人平等;宽容失败,鼓励试错,追求卓越。双创文化与“互联网+”大学的文化基础是共通的。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再居高临下,更多体现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思维引领。 大学作为知识、思想与道德的文化高地,吸纳了大批致力于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守望者。在日渐工具化及利益化的社会中,大学不能迷失育人之本和文化引领。双创教育是以对人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将重新掀起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本源的思考,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校在大学文化塑造中对培养具有思辨力公民的崇高理念之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