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而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完全能够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里,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有服务,有平台,有保障
第一,设计“服务、管理、引导、树人”多线功能。以服务学生为底线,通过搭建移动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如移动办公平台、移动宣传平台、移动交互平台等为学生们提供最切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服务”。同时通过开展线上活动,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加强移动网络平台管理为引线,确保网络环境“绿色化”。如建立移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后台监管平台,重视学生群体的舆情分析,研究青年学生移动互联网生存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建设移动网络上的学生“文化家园”,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更加生动有效。以育人功能为主线,“口袋里的思政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注入全新的理论、实践力量,落脚于育人,帮助学生“树人、立德、明志、践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构建“学科支持、后台支持、服务支持”系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等,依托学科系统本身,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普通教师及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员,为“互联网+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指引;以网络为载体,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是其顺利运行的前提。这个后台涵盖平台的指导者(党团管理者)、具体操作者(辅导员或主要学生干部)、系统维护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种信息搜集的源头平台;服务育人是改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丰富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是关键。因此实施网络思政必须要建立各服务中心,包括信息发布服务中心、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信息查询服务中心、用户互动服务中心、个性化服务中心和校园及社会生活服务中心。
第三,提供“队伍、技术、环境”保障。开展“口袋里的思政教育”,首先必须具备一个能够熟练操作网络平台,精通网络技巧,且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平台充分结合开展教育工作的团队,可以通过专题培训、模拟操作等让教育者充分掌握网络思政的运行模式。其次,保证运行必须有支撑网络平台的技术载体,具体包括数据库、平台运行代码、后台程序等,若想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成熟化、专业化,独立的网络思政平台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因此技术保障必须引以重视。最后,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将为“口袋里的思政教育”的实施,有效监督网络平台的从业者和使用者,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此,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外,高校也可以建立适当的规范制度。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
“口袋里的思政教育”的新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便携式智能设备联系在一起,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接地气”。
第一,从“网”出发,实现有形管理与无形管理相统一。基于“口袋里的思政教育”的新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有形管理与无形管理的统一。有形管理指对网络信息和行为的刚性管理和显性教育,无形管理是在教育双方平等基础上通过互动等方式,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的柔性管理和隐形教育。“顺势而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以“人”为本,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相统一。新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更尊重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维护他们的创造性、主体性,把网络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于大学生,在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相统一。
第三,对“场”定位,实现形式优先和内容为主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信息传递的形式是否活泼,是否更容易引起共鸣。但是“徒有外表”显然是不够的,更关键的依然是被传播信息的内容。“口袋里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则很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融合,这取决于互联网呈现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渗透到媒体技术中,使教育者通过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在形式优先与内容为主中寻找到平衡点,充分掌握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时制作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