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019,加拿大多伦多。第27届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世界大会正在举行,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从ICDE秘书长嘉德(Gard Titlestad)手中接过“ICDE杰出机构奖”的奖杯。
ICDE给出的颁奖词是:“中国国家开放大学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设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等方面,成绩卓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和赞誉。”
  据悉,ICDE杰出机构奖主要为表彰近年来在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有突出表现的机构。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界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每次只颁给一所教育机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刚满五年的国家开放大学,即以致力于推动全民终身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受到褒奖。手捧奖杯,杨志坚百感交集。投身教育事业逾30,他深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诉求;出任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7,他又将推动教育公平、共享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梦想付诸实践,以情怀与担当带领国家开放大学迈出坚实步伐。
  新的起点再出发
  招生106,总注册学生360,2017年是国家开放大学挂牌成立五周年,招生数和注册学生数都达到历史第二高峰。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杨志坚感慨万千:“五年来,我们走过一条既非常艰难,又目标明确,同时充满诸多挑战的一条路。”
20107,杨志坚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一职调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他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广播电视大学改革转型,筹备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同年10,国务院立项开展“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并确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试点单位。杨志坚这位躬耕近30载的高等教育老兵,从此与国家开放大学筹备成立、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紧密相连。
  “应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生了变化。”杨志坚讲道。创建于1979年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邓小平亲自倡导并批示创办,解决了十年动乱积压的强烈教育需求和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际的巨大人才需求。然而,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新生劳动力的教育需求等都不断增加,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不断转化为实践……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变化,使得电大教育转型迫在眉睫。
  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书面征求意见、个别专访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历史总结、比较研究等相关调研工作,尤其是听取各级政府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电大系统领导及教职员工关于开展试点探索的意见和建议后,杨志坚带领大家明确提出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那段时间压力极大,我们多听少说,顶住压力埋头干事。”
2012621,经教育部批准,国家开放大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731,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气氛庄重热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揭牌并发表讲话,提出:“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贡献。”成立仪式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杨志坚至今提及仍难掩激动:“我非常激动,这是一件大事,是电大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终于得到中央和教育部的认可与肯定。”
  新的征途在这一刻启程。
  虽然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了,但“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并非易事,国家开放大学面临艰难的双重工作任务。杨志坚称之为“既要改造旧城,又要建设新城,新城还要建在旧城里”,也就是一方面要根据《建设方案》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把试点工作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庞大办学系统,当时有近300万在校学生,必须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因此,坚持稳中求进,一手抓常规工作,一手抓试点工作是其主基调。
  “我们的初心就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办一所百姓身边的大学,把大学办在社会中。”杨志坚表示。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可以读到:在办学宗旨和任务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进一步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为办学宗旨,强调“开放、质量、责任、多样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不仅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还要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实际需求;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大学,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点。后来还明确校训为“敬学广惠,有教无类”。
  发展过程之艰辛,杨志坚一带而过。他更强调“立足长远,兼顾现实,平稳有序,扎实推进”的工作方针。2016,针对国家开放大学试点探索中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以及“在旧城中建设新城”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如何找出和解决这些具有“四梁八柱”特点的重点难点问题,《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出台了。
  稳中求进,前提是稳,重点在进。走过第一个五年,国家开放大学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回望来时路,杨志坚由衷地讲道:“过去这五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绩,上了一个台阶,比如通过战略转型,明确办学定位、宗旨,引领整个电大系统在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我们解开了很多结,说清了很多事,构建了一个‘国开共同体’。现在,我觉得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已经出现雏形。这个大学逐步上轨运行,逐步加速度,但是各种深层的问题矛盾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面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来的都是深层的认识、利益问题。我们深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过程,1314工程’的谐音就是‘一生一世工程’,必须围绕改革建设重点工作任务,不忘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要点不放,持续在一个点、一件事、一个问题上用力。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才能成功。”
  努力探索继续教育新模式
201710,“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如火如荼地举办,展览全面生动地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0个展区中,国家开放大学的“身影”出现了近10次。那些拿着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证书的青年农民、围坐在电脑前远程学习的守岛官兵、利用工休的点滴时间在手机上学习“五分钟课程”的务工人员……让每位参观者看到都心头一暖。
  这些都是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五年来取得成就的缩影。五年来,学校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绘制的蓝图,围绕“1314工程”,在办学宗旨和任务使命、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分银行”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教育资源公平分享到基层农村、海岛边疆,为最需要教育资源却又最匮乏的人们,送去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
  “国家开放大学是各广播电视大学、各开放大学联手合作的一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60,70%的学生来自基层,55%的学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农民大学生20,部队士官学生12,少数民族学生27,残疾人大学生6000多名;学生年龄从18岁到80岁。这些学生如果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根本谈不上公平。”谈及此,杨志坚不无自豪。
  杨志坚1959年出生于广西,高中毕业后当过两年知青,又做过两年汽车修理工人。1979,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教育部从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4年的基层经历,让杨志坚倍感知识匮乏的可怕。此后30余年在教育部工作,又让他对中国教育状况认知深刻:“我认为有两种大学非常伟大。比如北大清华这类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精英、栋梁,遍及各行各业。另一个伟大就是我们这一类大学,它为教育公平,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20174,杨志坚率队来到江西赣州,在这里启动了国家开放大学“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并将上犹县作为试点,通过加强受援学习中心建设,提升其办学能力,有效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等方式,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模式。6,他又深入“长征带”工程另一试点县河北省青龙县,到青龙县学习中心考察基本建设和办学情况。“这个工程的扶贫对象,必须满足既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革命老区,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两个条件。主要通过对扶贫对象开展免费培训乡村基层干部,免费为贫困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经过推荐、遴选,目前已有江西瑞金、上犹,湖南永顺等26个国家级贫困县()纳入“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杨志坚说,这条路国家开放大学已经走了十几年。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十几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了很多村干部,专门从事基层管理。“我们根据农村的特点,设置种植、养殖、管理、服务等课程。”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部边远山区古冲村村支书、致富能手龙四清,就受益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国家开放大学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她全力带领乡亲脱贫,种植的柑橘更是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十佳品牌”,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水果市场都占一席之地。杨志坚兴奋地介绍道:“截至2016年秋季,‘一村一’累计招生57万余人,毕业 38万余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型农民。”
  五年间,国家开放大学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进一步确认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公民,制定“国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1.0,提出并全面推进基于网络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式方法等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特别关注特定人群、弱势群体、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诉求;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探索形成具有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特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新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云、路、端”三位一体的开放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模式,探索研发了集教、学、管、研、服于一体,实现一站式和一体化运行的远程教育云平台;建设了云教室314,部署在新疆、内蒙、甘肃等中西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研发了国开“O学派”移动学习终端,在湖南1.9万名农民大学生中应用试点。
  现在,不论登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还是登录官方APP,都会看到“五分钟课程”。这是一个以知识点为单元,以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一个课程的授课形式,目前已完成了三万门,向用户免费推送。杨志坚兴致勃勃地讲道:2011年以前,如果谁说用手机学习,那一定是个笑话。可是现在,手机已经不再是一种通信工具,而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紧紧围绕‘互联网+’概念深入探索,研究普通老百姓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基本上把所有专业的主要课程,都按照网络学习的特点,从自学、辅导、过程、测评等环节都做了设计。例如‘五分钟课程’在中国就是一个首创,没有人超越,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这个课程从质量上也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工作量虽然大,但反响非常好,这也是我们骄傲的地方。”
  不过,杨志坚并不满足于此。他已经启动思政课“五分钟课程”,“要用拍大片的精神和方式,把思政课知识点一个一个拍出来,用生动形象的手法和历史影像资料呈现、阐述,这样让大家很高兴就看完了,学分也拿到了,潜移默化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功莫大焉”。
  学分银行,是杨志坚带领着他的团队,借鉴银行运营思路,不断推陈出新的产物。“学分银行”引进的开放教育理念,被称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建设和搭建立交桥,杨志坚努力推动与各高校达成合作,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成立大学支持联盟;还与多个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等四大联盟。现在,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建立了70个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研发上线学分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人社部“国家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系统”对接。也就是说,学生无论在哪儿学习,只要在学分银行注册,成绩都永远有效。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国家开放大学在探索中提出了开放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走出了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约化集团办学、多样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性办学组织模式,即“国开共同体”模式;初步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推动正规、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模式;初步形成了适应全民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非学历教育模式。对此,杨志坚的看法是:“我们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散落在各地,老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怎么把各种优质课程资源集聚在一个平台上,方便老百姓学习,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第一个突破就是‘集聚’,将课程资源集聚在一起,建成了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这个中心有近3万门课程可供选择,通过全国200多个学习中心和一些高职院校、社会机构等,通过平台的共建和推送,最后实现共享,这应该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面向远程教育的蓬勃未来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在杨志坚看来,这些要求就像是总书记耳提面命说给自己的,说给国家开放大学的。比如十九大报告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国家开放大学也是一样。不是说我们不能提供教育供给,而是我们提供的是人民所需求的吗?这是吻合度的问题。满意度是三方——学习者本身、用人单位、办学机构的,不能自己说满意就是满意。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层面,从过去强调规模到现在强调质量和效益,强调‘内涵式发展’,不能牺牲质量而发展规模。”杨志坚认为,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国家开放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引领国家开放大学在原有基础上再上台阶。
  尽管成绩斐然,杨志坚依然敏锐地看到了未来挑战:“在远程教育领域,我已经看到各‘军团’在集结,有些已经形成一种态势,如果我们还在原地踏步,还在慢慢吞吞,现有制高点慢慢会被蚕食,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年寒暑,春华秋实。翻越一座座高山,杨志坚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日臻成熟的国家开放大学团队朝着心中更高的巅峰迈进。在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这个既有历史积淀,又充满未知的领域里,他凭着推动教育公平、办“老百姓身边的大学”的情怀,一次次擎旗前行,在教育模式、技术探索的道路上创新迈进。
  站在崭新起点,杨志坚讲道:“远程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技术手段,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今天,在‘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指引下,远程开放教育必须要有责任担当,既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用,在与传统校园教育的‘错位发展’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也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农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让人人都能够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

相关信息
 
· 2022-02-26
· 2023-03-31
· 2020-12-21
· 2020-01-16
· 2019-11-12
· 2019-09-09
· 2019-07-17
· 2019-07-02
· 2019-05-22
· 2019-05-21
· 2019-04-28
· 2019-04-23
· 2019-04-15
· 2019-03-27
· 2019-03-06
· 2018-07-10
· 2018-07-02
· 2018-05-23
· 2018-01-17
· 2018-01-05
  最新更新
· 国开泛在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
· 数字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专项培训在乌鲁木齐举行
· AI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哈尔滨举行
· 关于举办首届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的通知
· 2023年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第七届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
· 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关于举办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及班主任能力提升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