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教育产品,还是要高质量内容

  对于在线教育产品而言,要想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新颖的产品形态,独特的营销策略和纯熟的资本运作等辅助因素之外,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内容资源。

  谈到内容资源,互联网教育行业很难绕过去的就是题库资源和微课资源,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下微课资源。

  当下很多内容生产型的教育公司都参与到微课资源的制作中,甚至还有一些公立学校也在搞翻转课堂式的微课实验。那到底什么是微课?一堂好的微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是不是只要这堂课了,就是微课?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

  个人认为想要制作一节好的微课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微课时长、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中心、学生认知心理、临场感、教师个人风格、语速和节奏把控,视觉驻留规律等。

  一、微课时长

  微课,顾名思义,一定是。那么多长时间算是短呢?关于这个问题业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3-6分钟为最佳,有人说5-6分钟为最宜,也有人说只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就行,还有人说10—20分钟都可以。其实这个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难度系数的不同确实可以有所区别,但是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时间不要太长,我比较赞同控制在1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太短有些知识点老师讲不透彻,如果时间太长,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那么集中。

  所以需要老师既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惯性思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把一堂50分钟的课堂实录或者专题讲解,切分为5个微视频算不算微课呢?答案当然是不算,这就涉及到下面要说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内容设计

  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其实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课程切分为几个短的课程,这样在时长上就满足了每堂微课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但是这样的课程不能算是微课,至少不算是合格的微课,因为这并不符合微课制作的原则和初衷。

  微课要求老师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透彻一个知识点,(请注意是一个知识点)以及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整个微课内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既然是完全独立的一节课程,就应该具备简短的导入,对某一个知识点详略得当的内容讲解,问题的设置和解答以及最后简单的结语。换句话说,微课在内容设计时一定要涵盖一堂完整课程上的核心要素。倘若我们把一个很长的课程根据时间进行切分的话,那么切分出来的每一节微课显然都不是独立和完整的。

  三、学生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这样的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论中早有提及,每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年应该对此全都烂熟于心。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做了老师以后只会偶尔在一些场合提到它,比如当校领导给老师开会的时候,或者当教育专家给老师做讲座的时候,又或者是老师自己写评职称论文的时候......

  在真正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能够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恐怕并不太多。但是在线教育就不同了,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同时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灵活与多样化。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学习没有了教室这个固定场所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进行学习。毕竟,一旦学生因为老师的缘故选择关闭这个视频,那么整个教学环节就中断了,而教学环节的中断就意味着这节微课的失败。

  因此,做微课就需要老师在观念上和意识上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表现形式上就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只是自顾自的讲授。老师要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跟学生当成朋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交流,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心理进行课程内容的准备和讲解。

  四、学生认知心理

  关于学生认知心理,是微课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如果有老师能在自己的微课中把这一点做的非常好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有希望成为中国的萨尔曼·可汗了。如果有朋友不了解萨尔曼·可汗,推荐大家看一本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我们来分析一下可汗现象。可汗之所以可以凭借一个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网络教学视频引起全世界的震撼,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可汗录制的视频到底是怎样体现学生认知心理对微课的重要性的呢?

  1. 真实的讲授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是可汗学院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他人最难模仿和学习的。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真实的表达出来,听起来容易,做起来简直太难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我们要说的认知学的原理。

首先要知道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在建构知识之初,一般都是领悟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必然和清晰的。但是,一旦理解知识之后,人很快会忘记整个建构过程,而记住的是知识表达本身。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因为对知识很熟悉,而这些知识又都是语义性质的,他们就会把知识本身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个新知识的时候,他的思维加工的材料大都不是语义的,因此理解起来就很吃力。其实学生真正想让老师讲的是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这道题怎么解。换句话说思考过程和思考的结果完全是两回事。

  思考过程,一般都是启发式的,而思考结果一般都是语义式的,我们需要的是把思考过程给学生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在认知模型上才是趋同的,学生理解起来才会比较容易,但是一般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因为丢失了学生的认知模型经常会把思考的结果(语义的)当成原因直接给学生讲解,这样的讲授虽然有效,但是甚微。

  那么我们的老师能不能一直保持当初接受新知识时那个思考过程的认知模型呢?

  不好意思,这个不太可能,我前面提到了,人们一旦理解知识之后,很快就会忘记知识的整个建构过程,而记住的是知识表达本身。

  那么可汗怎么就可以做到呢?这跟他平时的思考和学习习惯有关,可汗从小坚持用心理语言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狭义的说,就是把工作记忆中的细节,自己讲给自己听,而且常年坚持,一直采用这种方式来学习。比如,我们思考时嘀嘀咕咕的语音环中的加工步骤,或者是视空模板中的内容,他都坚持说出来,画出来。而且,他掌握知识后,还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回顾。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们也经常去解释学习的知识。但那种解释,并不是学习之初的思考过程,而是在形成语义之后,对结果的再解释。

  所以,学生听可汗讲课,能感受到他真实而生动的思考过程。这种过程恰好契合了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所以接受起来很容易,体验也非常好。

  那么我们能不能学习可汗,掌握知识以后,再去刻意地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呢?坦白说,反思自己真实的思考过程很难,我们都是在领悟后再解释给自己,而这种解释离真实的知识建构过程就已经很远了。

  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可汗是很难被模仿和复制的根源所在。

  2. 追求极简风格

  我们一般人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通过语音环的心理语言激活概念的框架,然后过往的知识或者经验就会产生自动的联想,往往新的领悟就能自动的涌现,我们一旦领悟之后,就会很快转化为语义,就认为是理解了。但可汗不是,他追求的是极简的态度,可汗会继续追求那种最简单最清晰的感受,而不仅仅是限于得到领悟本身。

  或者说,可汗的学习风格,让他具有更深更细致的内省的能力,他能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型,也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心智运作。但我们常人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语义背后的深层的结构,大都是潜意识的,也就是存在却不知道的状态。

  这样的区别,就导致一个可以讲授自己的思考过程,一个却不记得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更谈不上讲解了。这里还要提一下真实这个词,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是最可贵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初,到形成理解的语义知识,这是个多次加工,长时间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大都是以具身的方式来描述的,是很朴素甚至幼稚的一种认知,离语义的描述还有很多的距离。我们看可汗的课程,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给小学生讲解的内容,可汗都会用很形象、甚至幼稚的语言很真诚的讲出来,这种表达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

  了解了认知原理对学生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再来看市场上一些比较主流的在线教育产品,会发现他们大都是在思考过程的输出和输入端做文章,即学习材料的表征,如多媒体,更加生动,游戏场景的情绪唤醒等。或者是在知识的各种语义表达的输出端。其间的思考过程,很少有产品涉及。

  未来如果有教育公司能在这个环节多做研究,或许会有很好的产品产生。

  五、临场感

  微课录制对老师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临场感。

  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和老师同时在场,所以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随时互动,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都很自然、舒服。

  但是微课不同,只要是录播课程,不管是教师出镜还是不出镜,都没有学生在场,所以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一旦被放到摄像机前或者自己面对一个摄像头讲课的时候,就会浑身不自在,甚至有些老师都不知道该怎样讲课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不是名师,教学经验是不是丰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每个人都是新手,所有人都必须重头开始。甚至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所谓名师,在微课这种模式面前表现的越不如一个新手,因为他们多年固有的教学习惯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很难突破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建立非常舒服的临场感。那么临场感怎样建立呢?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在语言风格方面,用可汗自己的话说,他是用以坐在邻座向同学讲述的方式来表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语言风格一定朴素、自然,也就是要求老师千万别端着。另外一个就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个在出镜式的微课制作中比较重要,因为是面对摄像机,并且没有学生在场,那就要求教师像演员一样,假想学生在场,整个过程类似一场表演的,而且是表演中最困难的无实物表演。如果老师能把这个难关攻克了,那么恭喜你!微课的精髓部分你就基本掌握了。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做出让学生真正喜欢听的课程,而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老师才是最有竞争力的老师。

  或者说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最优秀、最有竞争力的老师应该不再是那些所谓名校里的名师,而是那些可以利用自己优质的课程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稀缺、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

  当然,要想制作一节真正优秀的微课,需要解决的还远不仅仅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个人风格,授课过程中的语速节奏把控,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等等诸多因素。

  总体来说微课绝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到的因素也比较复杂。这篇文章只是一个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对微课的一点粗浅思考,希望能对各位教育同仁有一点价值。当然我也发自内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对微课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录制出优秀的,学生喜欢的,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微课,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萨尔曼·可汗才有可能出现。 

 

相关信息
 
· 2016-09-02
· 2016-09-02
  最新更新
· 国开泛在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
· 数字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专项培训在乌鲁木齐举行
· AI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哈尔滨举行
· 关于举办首届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的通知
· 2023年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第七届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
· 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关于举办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及班主任能力提升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