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需要教育信息化作为引擎之一。
  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主力军。现代教育技术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到现在的融媒体、大数据、移动终端、云技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技术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厚基础”“精技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整合
  重构“厚基础+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随着网络社会的跨界大发展,可以预见,“应用复合型人才”必定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在吸取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者和实践团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实际和在岗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重构了“厚基础+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该体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由理念、技术、课程资源、策略、评价等要素构成的以“厚基础+精技能”为核心特征的有机体系结构,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特质、目标要求、建设路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重塑。厚基础指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更应具有以“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基础;精技能指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电教馆等机构从事信息化教育、教学和软硬件应用的技能,更应具有对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的技能;厚基础+精技能里的加号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厚基础和精技能有机整合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下,我们开发了“三层面五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教育理论、技术与文化基础为根基,依据“三层面五模块组合”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支撑技能培养的课程群,使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有了课程教学实践的支撑。信息化技术推动下的教育现代化涉及哲学观、教育观和技术观的变革。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停掉了幻灯投影、远程教育、电视电声教材制作、计算机课件制作等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课程。新增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既有中外教育哲学,也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导论等,既夯实了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又落实了儒学圣地曲师大的学校特色。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我们新增了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需要,又增加了创客教育与3D打印教育应用、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应用等实践性课程,教育统计、教育技术前沿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和自身发展。
  随着智慧校园、互联网校园的出现,“教育虚拟社区”成为可能。我们8年来的教学改革中,秉承着“全体”“生成”“自为”“自组织”以及“多元评价”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技能实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们的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实践”“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等全国195个主题社区实施推广。
  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要求,我们积极尝试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推动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希望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学校考试转变为由“多方主体参与、多项内容抓手、教育大数据介入”的多元评价体系,解决了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我们开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题的双向选择,支持过程跟踪、动态调整和线上指导,有效解决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学习不足的问题。
  根据多元评价理论,构建由“多方主体参与、多项内容抓手”的多元评价体系。由原来单一的学校考试转变为由“学校课程考试、社会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评比、实践实习单位考评”等多方主体参与、由“课程考试、技能大赛、实习实训、项目实施、社区交流、大数据评价”等多项内容和方式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精准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积极尝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于教育需求、行业需求和具体岗位要求的学习。同时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走出校门、进企业、进学校、进行业一线,实现实践技能的深化发展,有效驱动了育人为根本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有“温度”
  从教育制度出现至今,教师这一角色,并没有被任何一种机器或者其他角色取代。我们认为,无论“冷机器”如何发展,都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革故鼎新的基础,然而,技术进步不等于教育进步,新技术应当始终是助学的工具,技术是手段,教育是本体。
  为了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挑战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根本目标应该是在“生成”“自为”“自组织”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本原性关照,即:促使学生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实现个体存在的完满。因此,我们既不能把教学改革当成“借技术之力助推知识功利化”的工具,也不能把教学改革当成“实现一己私利形式化”的名片。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应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让学生因应技术变革、融通媒体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学习者实施充满人性的关怀,应涵化学习者“修身养性”的德性、情化学生态度价值的品行。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而且能够守住“知识的本原性关照”这一古典余韵,散发出幽微心香。

相关信息
 
· 2024-09-03
· 2023-08-24
· 2023-07-05
· 2023-06-15
· 2023-06-16
· 2023-04-19
· 2023-04-12
· 2022-09-01
· 2022-08-22
· 2022-08-05
· 2022-07-06
· 2022-03-30
· 2022-02-26
· 2021-10-19
· 2021-09-30
· 2021-08-21
· 2021-06-18
· 2021-06-09
· 2020-09-25
· 2020-05-15
  最新更新
· 国开泛在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
· 数字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专项培训在乌鲁木齐举行
· AI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哈尔滨举行
· 关于举办首届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的通知
· 2023年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第七届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
· 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关于举办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及班主任能力提升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