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慕课发展的起始阶段,亟须回答三个问题:中国慕课应该面向哪里?为谁而做?未来发展的出路何在?为此,我提出,中国慕课应该“面向中国、服务教育、辐射社会、走向世界”。 首先,中国慕课应该面向中国,并注重打造中文慕课平台。在慕课开始发展之后,中国一些顶尖高校先后加入了美国的一些慕课高校,这值得称道,也是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发展的一个体现。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中国慕课的发展应该首先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贡献。慕课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能够使所有人(凡是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够拥有教育的机会,因此,其对教育的大众化的巨大贡献不言而喻。有学者统计过,我国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仅有18%,而韩国为66%,美国更是高达87%;就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而言,中国为3.6%,韩国为23%,美国则为35%。这些数据都表明,如何让慕课面向中国并为中国服务,应该成为中国慕课最为关注的焦点,也应该成为中国慕课的使命所在。因此,打造众多使人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中文慕课平台迫在眉睫。 其次,中国慕课应该服务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在哪里,要发展慕课,都必须首先回答慕课为谁而作的问题,即应该面向哪些受众的问题。我以为,第一,慕课始自高校,既应该也可以很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慕课带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最突出地体现在“翻转课堂”上,即在线的课堂环节加上课堂内部的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也就是人称“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慕课可以很好地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服务。换句话说,中国慕课应该注重加强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这符合中国重视基础教育的传统。基础教育领域实际上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与需求,只要做得好,相信未来会有大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9月组建了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慕课中心,主要联合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与知名的中小学开发高质量的在线课程,使之为全社会共享,以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从他们的实验、努力与推广中,我们可以看到慕课用于基础教育的广阔前景。 再次,中国慕课应该辐射社会。慕课所具有的网络化、公开化的特征,实际上也意味着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功能。在中国,慕课辐射社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务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由于有了慕课使他们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之余,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遇。就此而言,慕课的意义非凡。第二,为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无论毕业时间长短,作为进入社会中的人,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慕课而回炉深造,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三,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与培训。就整个社会群体的受众而言,很多人或许需要更多的实用知识,而社会也对职业型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中国慕课的发展,完全可以注重传授实用知识和打造职业培训的内容,以供社会之需。由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其所提供的慕课选课人中,有三分之二都不是在校学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对慕课的需求拥有潜在的市场。 最后,中国慕课走向世界,应该为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中国的慕课首先为中国本身作出贡献。在中国慕课走向世界之时,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中国慕课要加入到诸如美国的慕课平台,使用何种语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里的语言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师所使用的语言问题,即在中国的教师中,有多少人可以胜任使用当下的国际语言英语来制作和使用慕课呢?这还是个未知数,但情形并不容乐观。二是慕课课程的相关内容用何种语言表达更为有利,也同样需要仔细斟酌。我们知道,慕课的受众是世界各地的网民,但由于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如果依靠翻译就极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乃至误解。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内容,使用汉语表达可能来得更精确。而且从现在看,中国高校所制作的慕课大多使用的是汉语。但问题是,中国的慕课若想在将来与国际名校名师的慕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用英语恐怕是大势所趋。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第二,中国慕课如何才能为全球的教育国际化作出独特的贡献,突破口在哪里,同样值得深入思考。依我之见,在当今科学技术全球化,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处于国际语境之中,使用的也是国际语言英语,中国的社会科学界也差不多与国际接轨了,人文学科或许是未来中国慕课能够为教育国际化作出独特贡献的突破口。但如何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慕课,又能进入国际通用语言环境之中,这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方能有所进展。 慕课对世界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中国,要想让慕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直面中国、服务教育、辐射社会、走向世界”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慕课发展的路线图。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