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师资不足、生源下降、经费短缺等问题主要归因于外部条件,而追求综合性、盲目设置专业、进行外延式扩张则主要归因于自身决策失误。
要知道,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之所以被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所重视,皆因其专业设置契合地方和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需要,其人才培养填补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专业实践不够的空白。此乃其提高办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但一些高职院校企望迈上“高大上”之列,不再满足于自身原有的相对优势,而是盲目上马一批自身并不擅长、并非地方急需又缺少竞争力的长线专业,如经济法律、影视艺术类专业,率先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综合型大学”。在师资短缺、生源不足、学校美誉度较低的情况下,这种罔顾自身实际之举势必重蹈许多普通本科高校的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年前,在盲目追求综合性、无视自身特色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名校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巨额投入,成为拥有多校区、学科门类齐全的“巨无霸”大学;许多颇具行业特色、办学实力稳固的中小型大学盲目跟风,设置诸多缺少基本师资的外语、法律、会计、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并大举“跑马圈地”、扩充校园面积;众多新建本科高校稍加迟疑之后,也迅速跟进,开启了综合型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多校区、学科门类齐全并未有效提高名校的办学质量,反而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因为大量增设新专业和外延式扩张,行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型大学变得无所适从;至于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整体办学实力偏弱,又以综合型大学为尊,结果只能与名校在同一条跑道上竞速,被越抛越远,导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地方产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日益下降。学校既不能顶天,又无法立地,只能悬在半空,在经历曲折、痛苦的综合型选择之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正在陆续回归办学的本真——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彰显自身特色、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较短的时期内,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难望名校和地方重点大学的项背。除极少数学校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甚至无法与新建本科高校一决高下。在总体实力积弱的情形下,高职院校更应该收紧拳头而非撒开五指,集中精力办好自身的优势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强壮筋骨、练好内功、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之举。舍此,恐无其他良策。
反之,如果某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稍有起色后就四面出击,即使校园面积扩大,专业门类增多,学生数量上涨,其办学质量却日渐稀释和下滑,最后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打回原形。届时,高职院校将再次成为边缘角色,部分高职院校或许被迫走向倒闭、破产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