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者奉行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贯彻执行好这一方法和原则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全面渗透和变革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诞生了慕课等教学新模式,给教育者创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手段,为贯彻执行“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随着近日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并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讨论的一大焦点。高速发展的慕课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举措,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1.25万门课程 2亿多人次参与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教学模式,它的诞生不仅吸引了在校学生,而且吸引了来自其他领域的学习者目光。慕课“完全对所有人免费开放优质在线课程”的宣传、“颠覆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取代实体的高等院校”的魅力着实令人心动。
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慕课在互联网上提供学习的视频课件资源、文本材料以及在线答疑的服务,还提供学习用户用于讨论慕课学习内容的相应主题的交互性社区。把有志于学习的人和想要帮助他人学习的专家带到了一起,从而造成数以万计人们同时选学一门课程的景象。更吸引人的是,慕课几乎是免费的,基本没有门槛限制,学习时间相对自由,学习环境也无限制。
2008年,世界上第一门慕课—“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的课程于加拿大曼尼托罗大学开设。同年,加拿大学者针对这一网上课程首创了“MOOC”术语。2011年下半年,受可汗学院成功的影响,在美国涌现出被称作是美国慕课的“三驾马车”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慕课教育平台。此后,慕课在世界各地迎来井喷式发展。
2013年,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慕课平台的注册人数和完成人数此后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国人加入慕课,并完成了学习。
据了解,与2017年相比,中国上线慕课数量由3200门增至1.25万门;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至2亿多人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由490门增至1291门。目前,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其中200余门优质慕课先后登陆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的著名课程平台。
促进教育公平 引导全民学习
慕课的开放性和大规模优势,使其在诞生之初就被人们赋予促进教育公平化的期望。随着越来越多高校课程的加入,慕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将越来越大,服务于更多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机会参加优质高等教育的人群更为有利,进而缩小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浙江大学副教授翁恺2013年开始做慕课,有6门课程上线,累计超过230万人次选课。他希望通过建设自己的在线课程,把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在慕课教学过程中,翁恺遇到了一件他自己也没预料到的事。他说:“有一次线上开课的时候,我给发帖回帖前10名的学员发纪念品,结果其中有一位学员来自连快递都到不了的偏远山区。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网络和慕课的力量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2018年底,《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戳中了教育不均衡的痛点,爆红网络。该报道讲述了贫困地区中学学生通过直播跟随重点中学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实现了成绩的提升。表明慕课这种远程教学模式,确实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解决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靠手段。
慕课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慕课学习方便快捷的特征,不仅使在校学生可以上课,也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随时都可以回到知识的课堂,贯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国慕课2亿学习人次中,有近半是社会学习者。教育部遴选400多门精品慕课上线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700多门精品慕课上线中央军委“军职在线”平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身边的学习资源。
推动技术创新 发展愿景可期
慕课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支撑起运行的教学平台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其教学手段和资源则综合运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丰富多彩的新技术手段。
在中国慕课大会现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威以三校异地同步演示的方式,展示了国产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全息技术,身在外地的田威影像呈现在会场前方的演讲台上,其形象之生动逼真,让人啧啧称奇。现场观众纷纷用手机进行拍摄。
接着“田威”介绍说:“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我能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课堂,还能通过5G技术把各地学生带到实验室互动。”说完,几乎毫无延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的影像呈现在屏幕上。他们戴上VR眼镜,进入为课程专门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程序中,为大型客机C919进行测量并装配机翼。
像安装国产大飞机这样的大型实验,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轻松解决了没有实验条件、没有教学资源的教学困难问题。目前,我国“互联网+教育”与“智能+教育”齐头并进。基于“智能+教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上线数量已超过1000个,注册用户接近80万;发布了全球首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集中展示平台“实验空间”。“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成为现实,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慕课,其进一步发展也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将“建设创新之路”列为中国慕课发展五大愿景之一,指出,不断创新是慕课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国慕课要践行教育新理念,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开辟慕课未来发展新境界。
|